冰雪装备器材产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今天上午进行的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资格赛中,谷爱凌两轮拿到了93.75和95.50的高分,排名第一直接锁定决赛名额。在本次奥运会中,谷爱凌已经收获了一金一银的好成绩。正如央视解说所说:“玉汝于成,踏雪寻龙。”
谷爱凌获得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金牌的新闻刷爆了网络,这也是中国在该项目上的历史突破。然而此次冬奥会的雪上项目,使用的不是自然降落的雪花,而是人工造雪。为了成功举办冬奥会,中国科研者用五年的时间攻克人造雪难题,成功突破西方国家在此项技术上的封锁。
攻克造雪难题,解决被国外人工造雪技术卡脖子问题
北京冬奥会赛道上的雪看上去似乎平平无奇,但它的制造和研发并没有那简单。赛道雪也就是所谓的冰状雪,是滑雪场雪质的一种形态,其表面有一层薄的硬冰壳,主要用于减小赛道表面对滑雪板的摩擦力,其制作质量对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以及滑雪的舒适感,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延长运动寿命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雪的密度非常大,需要达到每立方厘米0.65克,除此之外,雪的颗粒、直径、硬度、均匀度、摩擦阻力、表面状态等都有着十分严格的标准。
2016年以前,中国连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都造不出来,想要寻求国际援助的中国却发现西方竟然连赛道雪的参数标准都拒绝透露。在这种一片空白的情况下,中国人只能自己摸黑前进,而这一干就是五年多,铺雪、注水、压实、测量、分析,经过一次又一次对不同注水技术与压实方法的组合试验,以及无数次的数据对比分析,冰状雪制作方案才终于初步形成,攻克了冰雪赛道的制作技术,实现了“用雪自由”。除此之外,还研发出了高效储雪技术,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效节水设备和智能化造雪系统,并应用雪质监测和预报技术构建起了自己的赛道雪质等级别判别模型。
到2021年底,我国已经拥有了170台自主研发的造雪机和30台雪枪。我国的造雪机用高压将水流打碎再将其喷射到空气中,遇冷结成冰晶,比西方国家使用的片状雪颗粒更小更细腻,并且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造出9种雪花,大小在10毫米到0.3毫米。
冰雪产业链条长,发展潜力巨大
当前,冰雪运动已经成为资本追捧的新风口。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我国现存冰雪相关企业(关键词为滑雪、雪地、造雪、冰雪)共有2.15万家,其中2020年到2021年,新增企业7565家。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促使冰雪产业潜力被前所未有地激发出来。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2020)》显示,截止到2019年底,中国冰雪产业整体规模为4235亿元,较2015年的2700亿元增长56.9%。
冰雪产业带来的热效应正逐步显现,在冬奥赛场上,我国自主研制的雪车、冰刀、速滑服等冰雪竞技器材,以及雪蜡车、造雪机、压雪机等冰雪装备已经逐步迈入世界舞台。业内人士表示,“冰雪热潮”为我国冰雪装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其中,冰雪装备器材产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巨大的发展潜力,也让多地加码冰雪产业链整体布局。据张家口相关负责人称,当地建设的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规划总面积1743亩,计划总投资13亿元,分为冰雪装备制造和冰雪运动体验两大基地。产业园重点引进的产业方向分为三类,包括滑雪头盔、滑雪眼镜、滑雪服等轻装备类产业,造雪机、压雪车、索道等重装备类产业以及体育运动器材类产业。
近年来,中国冰雪产业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冰雪产业行业发展与创新,《“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产业政策为冰雪产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在百度爱采购官网搜索关键词【冰雪装备制造】也可以购买到相关产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