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都遇到了各自的瓶颈,丰采网认为主要有这几方面原因。
1.需求的疲软。
首先,这与需求疲弱有关。需求疲弱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从主观原因看,疫情之后的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国内的中小企业订单状态相对较好,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活力和收益也相对较好,很多企业订单翻倍,这也符合当时中国供给链在全球市场所处位置。
2021年下半年开始,整个环境可能对中小企业影响会比较大。
比如疫情居家期间大量购买的一些小家电、小五金等周期性较长的耐用品,由于产品本身生命周期的关系,从客观上会导致订单减少。
另一个客观原因是俄乌——受俄乌关系的影响,作为能源石油的原材料成本上升,这必然也会导致中小企业产品价格上涨。
2. 成本的高企。
材料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增加中小企业的压力,增加他们的负担,尤其对出口产品而言,本身利润很薄,物美价廉。一旦成本上升,原来的报价就无法满足企业的收支平衡。
成本的高企是阶段性曲线运行的,对中小企业会产生时好时坏的影响。
从原材料、海运、人工成本看,现在比过去的价格高出了很多,即便海运价格回调,所有成本的价格跟过去的均衡水平相比还是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
3. 疫情的反复。
疫情的突发性和连续不断对中小企业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不同地区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会有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就会造成间歇性的停工、停产的现象。
这几个因素互相叠加,对中小企业的利润面和心理面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为他们的规模和资产的充足程度,与中大型企业有一定的差异。
如果遇到了难关,中小企业周旋的余地和空间远不如中大型企业,再加上产品本身受到约束性、周期性、地缘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就会比较难。
那么,中小型企业如何活得更好?
爱采购竞价:内循环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不会像外循环那么大。
在消费领域里,老百姓每天的生活不会有大幅度的变化,如果觉得收入变少,那就少花一点,但少花钱不是说不消费,而是到便宜点的地方去消费。
把内循环搞好,让底层劳动创业者的生命力更加活跃、更加旺盛,就需要解决他们的成长问题。
单个小微企业是不可能变很大的,但是单个小微企业想要成功,最好是成为大藤上的一个瓜。
如果是一个单独的瓜,可能永远都长不大。但如果是一个在很强的藤上的瓜,藤做好了,瓜慢慢就能起来。
所以像小餐馆、药店、小酒店这样的小微企业,如果他们能够由一个品牌在供应链、财务、食品卫生等方面给予支持,让流程更标准化,把单位成本降下来,就能让他们变得更好。
中国的小微企业在世界范围有可能胜出,因为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无现金的社会,再小的商铺它的收入都已经建立了数字化的控制体系,财务非常透明,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设计金融产品,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资金难的问题。
百度爱采购认为中小企的概念太宽泛了,可能有生产型、出口型、消费型、服务型等等,既包括中型、小型,也包括微型企业。
可以从一个企业的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的角度,判断这个企业到底是中型还是小型或微型的。
小微企业的概念可能更像个体工商户或家庭作坊,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过程创新出来的模式或者机制。
但由于现有的金融体制甚至行政体制还是按照过去国有大型企业的模式在推进,加上整个市场化的进程和结构等因素,中小微企业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
这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中小微企业之所以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面临的困难程度更大。
比如他们基本上是自筹资金,把个人千辛万苦积累的存款建立成中小微企业,而非相对中大型企业的集体所有制或国家所有制。
中小微企业跟中大型企业为什么有特别大的差别呢?
中小微企业不够规范,但它很灵活。
因为中小微企业,小。
要么是家族的,要么是个体的,要么是自有资金筹集起来的,没有像大中型企业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流程——先建机制,再建生产,再建流水线。
中小微企业会直接从资金到产品。
所以它面临的困难和难题,跟它原本生长的起点有特别重要的关系。
中小微企业不够完善,有风险。
为什么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给中小微企业批的贷款远少于给大中型的,就因为中小微企业的不完善。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是历史进程当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需要金融机构面对这个问题,不能因为中小微企业有这样的缺点就不放款。
中小微企业更容易受伤。
由于本身的体力和体质的关系,一旦中小微企业有风吹草动,它们特别容易受伤,持久性会特别差。
中小企业,包括生产型、外贸、创新企业,的确受到宏观经济、地缘政治等等很大的影响。
某种意义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风险是宏观上的问题,影响是巨大的,那也就意味着想解决他们的问题,必须是自上而下的。
而消费内循环的小微企业缺的是一种非常高频的资本开支,是扩张性的资本,是基于某种机会的初始发展资金,这在传统的金融体系里是无法解决的。
但劳动创业者恰恰是这个毛细血管里最好的组织者,他能雇十来个人解决就业,他本身又是劳动者。
他的生命力如此之强,只需要在关键的时候支持一下。
中小企业未来需要怎么做?
1.双向思维
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外汇管理、财会管理就是自然生长,缺少营养,没有跟着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它应该给内部员工更多新的概念、新的视野、新的知识和新的能量。
但中小企业的资产或资本程度、视野和远见,以及自身的框架和机制无法促进自己和拔高自己,因此很难快速生长下去。
所以,生命周期比较短,生长得比较快,但是凋零得也比较快。
比如出口外贸型的中小企业品牌是缺少技术的,垄断性或者专利性的技术很少。
温州做鞋,金华做小家电和小五金,都是这样——品牌是别人的,核心技术都是外资独有的,只负责加工或者生产。
这样的中小企业本身在经营遇到困难的时候,自主性就比较差。
服务类、消费类的东西在国内也同样缺少品牌和品质,核心在于合作。
国内竞争的意识特别强。
随着发展进度的加快,企业之间如果以包容合作的立场和态度,可能对自身的发展和对方的发展会更好。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缺少合力,受到的压制、瓶颈、困难可能就会比较多。
讨论中国问题和外国问题不太一样。
首先,从市场化或者国际化的标准看,中国的循环逻辑和结构完整性相比其他市场有非常大的悬殊——我们的基本概念、基本尝试、基本逻辑还不够标准。
其次,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一些潮流的影响,会缺少自己的主观和本能以及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投机取巧的现象很多,给整个中小企业带来不良的竞争环境。
这是我们过去多年存在的现象,在比较顺的时候,这些现象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一遇到风波,它的脆弱性和弊端,甚至不良性就会充分暴露出来。
过去讨论中小企业的困境,更多中小企业把问题用排斥的态度推向了政策,而没有思考企业自身到底有什么弊端让政府无法救助,让金融机构无法提供贷款。
所以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要主观客观协调去疏导,找到症结,不要单纯地依赖外部环境、客观条件去思考中小企业的通道问题和疏通问题。
中小企业要以我为主,先思考自己的问题,再去寻求更多的资助。而政策一定要帮助中小企业想他的困难,给他提供更多的资助和便利。
这个双向思维对中国当下是特别重要的。
市场化是一个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不能把它变成个例的发展过程。可能这样,中小企业的困难永远得不到解决。
2.体系思维和合作思维。
体系思维和合作思维很重要。
消费内循环在当下的中国有巨大的机会。
首先,有资金的人需要用钱生钱,而没钱的人有机会创造价值,那么用金融的方式把两类人撮合到一起,就能产生价值。
其次,中国的连锁化太低,还暗藏了海量的机会。
根据国情需要,中国需要连锁的标准化服务,但各个地方、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细分领域,因此将会产生众多的细分领域的连锁需求,而非美国的集约模式。
由于中国市场足够大,中国的人足够多,即使很小众的一个连锁店也会是很好规模的一个企业。
连锁店想上市的5件事情:一个很好的品牌、供应链、店面的财务控制、合适的租约和店面、好的劳动创业者做管理和运营。
中国还有一个特色:很多供应链是区域性的,而支付体系是全国性的。比如餐馆各个风味各种地区都不一样。
关于选址,分享一个思路。
我们对全国每个城市按人口、消费等公共数据商圈进行了划分,比如上海是每5公里算一个商圈。
划分之后,把各个中国的连锁店进行标注,给各个商圈定级。
这个数据可以帮你清晰地知道和预判自己所处的环境。
比如某个级别的商圈可以容纳的是20家火锅店,但现在已经有30家了,那你现在再想开新店,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成功的概率更小。
比如某两个行业的相关性更高,更容易成功,可以搭配开店,能帮助房地产开发商更好地经营自持的物业店面。
搞金融的容易自以为是,其实小商小贩想的清楚得很,他们不懂金融术语,但他们投自己的钱进去,很清楚知道拿投资的后果,还不了该怎么办,赚钱了该怎么分。
所以搞金融的一定要摘掉自己厚厚的眼镜,不要只盯着三大表来看中小企业,要利用数字化,了解他们实际的收入情况。